刚才一个我尊重的老哥哥,来我这里和我坐了一会,聊的是明年他孩子毕业以后如何安排的事。 因为彼此尊重,我也快人快语,我不建议他现在就让孩子回到这个小城市来在他们父母的眼皮底下做事,那样,是做不好的。在当今这个社会,一般人只要付出一般化的努力,一定能解决温饱的,我所谓的“做不好”,是指孩子在通过多少年的努力学习,通过做父母的含辛茹苦,花费了所有的积蓄,却又回到父母身边,仅是解决了一般人愁吃愁穿的事。 很多做父母的对于自家的孩子,特别是刚出校门的时候,做家长的都希望孩子不要再遭到任何风吹雨打,能在大人们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无风险的成长。是的,我相信或真会成长,成为一般的大众化的产品是完全可能的,但是,我们大都忽视了我们自己做父母所必有的局限性,而孩子在我们为他们设立的低附加值、模仿抄袭的怪圈中变得越来越同质化,甚至于越来越果真为了温饱生存而继续费尽一生的心机和体能,可是,那样真的如我们初衷一样的,让他们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越来越远了。 孩子刚出校门,书生气十足,不是有说吗,“百无一用是书生”,还有,“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这类话,果真全是瞎说的么? 没有深思熟虑后的主见,没有待人处事的成熟经验,没有坚韧果敢的良好品德,没有饱经沧桑的社会阅历,没有“敢为天下先”的大气,这些,一般学校是学不到的,必须要走上社会以后,通过不同的环境,通过接触不同的人,经历坎坷的人生道路,还要具备能自己自省、自己感悟,才能有所感悟、有所积累、有所融会贯通,才能出类拔萃! 孩子从校毕业后,一回到父母身边,会不知不觉的松懈下来。试想一下,从小学到大学,辛苦了十几年,终于能扔下书本,不再有同学的竞争,不再有灌输了十几年的学习目标,不再有学不好就考不上大学的压力,孩子想不放松,也难!再说做父母的,哪家不是看着孩子从小到大一路紧紧张张学习过来的?人心都是肉长的,哪个孩子不是父母的心头肉?刚毕业的孩子做家长的让孩子放松一下,也是一般性认为的理所当然,孩子放松,家长也放松,呵呵,这原本就是一个理!实际上,这是微疼小爱。 一般人自己是管不好孩子的,孩子多也形成一个概念,“在父母面前,天是塌不下来的!”但是,孩子是最愿意听除了父母之外的人的教育管教的,就像有些孩子在家是“油壶倒了也不扶,”而到校后只要老师一句话,立即挥汗如雨的打扫教室内外的卫生。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吧?呵呵。 慢慢的,孩子就在可以依赖、可以体谅、可以放纵、能得包容的家庭氛围中怡然自得,家长略管一下,孩子不知不觉中会脱口而出:“我努力学习了多少年,就让我玩玩吧!”这话茬中有甜甜的央求、撒娇和心安理得,每逢这时,听到这样话的家长还有何话说? 渐渐的,在孩子的心中家庭就是一个没有压力特别宽松的地方,父母就是最宽松的领导,这时候,没有原则,没有规矩,甚至于孩子一点也不思量自己的明天,一切都想赖于父母的安排,每天海吃海喝,变着化样死玩死睡,不睡到日上三竿,好像对不起亲娘老子。 待的时间长了有的家长就急了,托亲找友请人家帮自己的孩子在当地有的是找了工作,有的是再掏出多年的积蓄让孩子开了简单的实体店或网店,但说什么这样的孩子过早的成天局限于眼面前一城一地的得失,萎缩了曾经的理想,提前收短了人生目标,要知道,我们倘给孩子大的规划,给孩子大的空间,孩子原本是有大出息的啊! 正是我们这会儿的“小家子气”的疼爱,为了眼前的烦琐包括金钱和物质,甚至于“柴米油盐”,而断了孩子的远大前途。我们就是要让孩子趁年轻时多学一些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以备将来大展宏图,而不是急于让孩子早早的成“出窑的砖头”提前定型! 有好多有主见的家长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辟如我昆山工厂附近一个台湾企业主,他六十多了,每月来回奔波于台湾和大陆,可他就是不让他的二个儿子出校门后立即回来接他的班,他说他“还能动!”,他把他的两个孩子全部送到国外如非洲那些穷山恶水的地方去学习生存的技通,他的出发点是让他的孩子学习和实践一些世事通达的道理,最终再让他们回到大陆来创业和发展。 我想这个思路是对的,试想一下,“在县里能当书记的人,到村里做大队书记,那还不是绰绰有余,还不是小菜一碟?” 我是一个整天谋算经济、掉钱眼里的人,我很欣赏“政府只要做好服务就行,不要过分干涉企业的发展,一切由市场说了算!”,我本意也是想说,我们做家长的,不要再在边上指手划脚,不要再做强权的“政府”,“孩子的前途,也应当由市场说了算!”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走出去,要培养教育他们要有胸怀,有理想,要尽力给他们更大的成熟和发展的空间,让他们直面任何困难和挑战,培植他们“对事不对人”的强烈的嫉妒心,让他们自己去和任何可能的对手争强好胜,即或他们在外出打拼的过程中,明天有些坎坷,也是人生路上的必须,也是好事,这也是做父母的真正的大疼和大爱。 我这样说,并为自己的论点打八十分,行么?求点赞。 呵呵,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