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诸事妥当,外面(雨)却径自下,瓢泼般大,雄赳赳出去三二百米,再进屋时身子几近淋如落汤鸡并无两样,没奈何只得捺住性子坐下来。 一直穷忙,但挥不去的那场景思绪,总是时时从心深处翻起,看样子不写出来,过不了关的。 那天傍晚,几个人从下面回程时路过一个集镇,记得那地方盛产小花生,夫人和我一样贪嘴,带头说要下车买点回去。让她下车去那路边摊,我们继续把车开往安全路边停下伺候。久坐车上无聊,却又迟迟不到,只得下去往回步行寻找催促,看到她还在和那摊位老人一起说叨。车上有人,偶性也急说:“多少买点,快点走吧!”没曾想她竟和老人一起把那半口袋花生在合合拢拢,准备全部秤走!“多少钱一斤?”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再说:“油多不坏菜”这净是骗人的鬼话,我胆小总怕上当。“原来说是两块五,现整秤,两块!”夫人那一脸捺不住的便宜虫样说。“便宜有好货么?”我心里疑神疑鬼,一边想着一边仔细注目那卖货的老人。这时那一直低头忙活的老人抬起头来和我平视了一下,没曾想,这一视,竟让我至今不能忘怀。 那老人年近七旬,嘴里喃喃小声说着我听不清也听不懂的方言,想必是为价格在急着向我做解释,“你卖我买”,讨价还价是天经地义的寻常事,怎么刀刻般沧桑的脸上却有如此尴尬要赔礼的样状?我全身陡然的震颤,内心深处跳出一直潜藏的记忆:“这是如我的父亲一般啊!”。 乡下的老一辈老伯老奶一般是承袭几百年的习惯,缺钱开销时会拾掇家前屋后的土特产,或家园里伺养的鸡蛋等等小物件拿到集市上卖点钱回来补贴家用,一般所售产品随路人给价,极少和买人“漫天要价、就地还钱”。这是中国老一辈子人原生态的天性纯朴和善良啊!我未成人的多少年前,记得我的父亲也是这般这般。 “付钱吧!”我原本一直没说话。夫人帮把半口袋带土的花生捆扎好后,任随老人家拿来杆秤,报斤,付清钱币,更让我惊讶的是那老人家竟径直帮我们把几十斤重的花生拎到几十米外的车后厢里。 “水无定势,商无定式!”老人家前后纯朴的行为举止已经在无意识中把一个商业活动的最高境界诠释得淋漓尽致,这样的无招无式却直入人心,在我这自认为老辣的商人眼中,我都有点羞愧了。 我们天天为一些明确的目标去网络寻觅,去看书,去学习,去参加培训,自觉去听人训导,去听那些所谓或非所谓的专家口若悬河或指手画脚。可现实生活中好多的平凡人,每天都在做着当事人自己或无意识到的平凡事。这就是传说中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谢谢老人家。 如果还非要用什么时髦话来形容,那只能这样说: 这是这个社会,真正潜藏的正能量!---再谢! 已经几天过去了,那老人家的花生,被夫人回家后洗净一直放在地坪上凉着,每天晚上回去,抓一把放在桌上慢慢地嚼。想着对那次买花生的记忆浓烈,或就是因为那位老人家吧。 祝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