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过寿日记 老人过寿,因我身份特殊,据年长的表姐明讲,有些过寿中的关目,必须要由我们(出钱)办。既然是农村风俗,老人家本就值得我尊重,适逢七十寿辰,我们自当办理就是。早晨四点半起床,带一塑料小提桶,冒雨连跑了三个菜市场,向熟人两次手机求教指引哪里有卖的地方,才买到办寿事的两条红鲤鱼。怕那红鲤鱼或原本就放置久了或再有不测,立即开车送往乡下办寿事的地方。半途到经过的镇上,找亲戚家换了红色小桶重新装鱼,才继续赶路,呵呵,红色为图个吉利。 连跑几十公里耽搁了两三个小时,就为了那尺把长的两条小鱼。那小红鱼,因地方人家办事方能用到,一般菜场极少有人售卖,害得我险些做不成孝子贤婿。倘今天真就购买不到那两小红鱼,呵呵,我不知到那时罪孽该有多深重。到达目的地已是早晨六点多,吃过寿面(按照风俗过生日都要吃面条的,意为长寿的意思)。看请来帮办的专业人等都在忙前忙后,我却百无聊赖,前后伺看半天,既无可适合做之事,也无可说话之人,只好回到的车上,昏昏然进入梦幻,一直睡到接近中午十一点。 这时已慢慢的开始上客。前后三庄有来往的,三姑七大姨,姐家舅家的,娘家侄儿的,能来的全部到齐,门前路旁,点头哈腰的打招呼,然后一个个前往上账的地方(交钱)出礼金。 此礼金为主家和客人来往表示,金额的多少以双方你来我往的曾经为基准,并参照当地一般的风俗。一般普通村邻,现在礼金多为一百上下,至亲二百上下,没人规定。“今天你出我多少,下回你家有事,我亦出去多少!”这是地方相互来往的风俗。 不论双方穷富,礼金不宜太多。否则下次你家办事人家还礼时,人家若手头拮据,无法出得此同等礼金,那时该如何是好? 这是农村人最讲究的地方:“自家的饭可以少吃一顿,人家有事,礼,非出不可!” 活脱脱一幅“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画面。 ――农村人,最要的就是那虚假的“面子!”以前我曾听说一啼笑皆非的收礼金故事: 一男家办事,来一嫡嫡至亲。此至亲或曾受此男家以前恩惠照顾,或遇机会暴发,大概是现状确是家富有钱,或为表现或为显尊贵,一般人只出礼一二百元,这位至亲竟一下子掏出两千元人民币到柜面上账,惊得所有现场人窃窃私语、人人侧目,个个都道“这是这家什么亲戚?这么有钱?一出礼竟出两千块钱!” 信息立马传到这家主人的耳中,吓得这家主人脸色刷色,急忙来从管账处拿出此钱,连推带搡中还给那滴滴至亲,口中连连直说:“兄啊,你这不是帮我,是害我啊!”言下之意,哪一天这家嫡嫡至亲家如果也办事,你让他一下子到哪拿出这么多的礼金来往? 书回原表。 一般礼金上账后,就会换成拎在客人手里的礼袋,礼袋内一般情况下有块状的喜糖,有寿碗等。时代在前进,办喜事的主家如果条件允许,也想在亲朋面前更有“面子”,礼袋里那一块多钱一个的寿碗已经被那年轻人喜爱的外观漂亮的保温杯代替。那手提袋里面还有一袋方便面,取长寿之意。 近十二点,鞭炮左一盘右一盘在门外几十米的要道路边啪啪的炸,烟花弹轰轰的在响,外面那地面上一会儿就浮了一层烟花鞭炮炸后的屑,还有弥漫未散去的硝烟。那些跟自家大人前来随礼的孩子一个个捂着耳朵惊慌慌跑前撵后的看热闹,也不知道叫肚子饿。 在这间隔,喜气洋洋的主家按远亲近邻开始安排来客坐席就位。寿星家的至亲长者安排坐在堂屋大厅里第一张桌位置上,以示尊重。余下的顺理成章一个个依次入席。 看看时辰不早,主家的长者急匆匆对自家帮忙的子侄发话:“把烟酒拿上来,向各桌席发放到位”一阵最长的鞭炮炸响,震耳欲聋,此时宴席才算正式开始。 因等候久了,众客人开始就狼吞虎咽,有劳力者坐多的桌面上,一会儿风卷残云,各个碟儿碗儿刮干,害得那帮跑腿的阿姐们小腿直“如和炒面一般”的跑着上菜,一边还发着牢骚:“一个个如饿狼一般,就不能吃慢一点?”。 渐渐酒足饭饱才放慢了夹菜的速度,客人们开始打开话茬儿。开始用酒或茶水叙旧中你来我往的吆三喝四,这才开始更加热闹起来……平铺直叙并无起伏波澜的琐碎,自无碎嘴唠叨的必要。闲暇中我和一个前来出礼的老人接触,倒是略聊了深一点话茬。 这是一个在地方工作多年后退休和老伴一起赋闲在家的老人,子女均在城里成房立户,他本人一月有三千多退休金。按理说有这样条件的老人家应当天天过的自由自在、高高兴兴的,可是,听他的话音,他也烦恼不少,最主要的是,“农村的礼多!”这是他烦恼的根源。 “都在一个地方上生活,低头不见抬头见,人家有事,来请,你能不去(出礼)?抹不开那个面子啊!”按他的话说:“像这过七十寿的,来出礼也是理所应当的,毕竟是至亲,而且一直有来往的。可有的多少年老亲戚,远的就差八杆子打不着了,成年累月也没有来往,突然有一天,过来和你说是报喜的,说他家添一孙子,这孩子出世“十二天”要请一回,“满月”要带一回,一岁儿还要再请一回,唉,你说这怎么办是好?再加上农村本生产队的,有的人四十岁、五十岁就开始摆桌请客受礼,有的人家盖房架梁也四邻八方请到,唉,奇形怪状的礼,三天两头层出不穷,每月拿点退休金还不够出礼的,怎么办才好?” 我知这也是农村民众沉重负担之一,能说什么好?此恶俗决非一日形成,原因不外以后几种: 有攀比,有随行跟风,有“死要面子活受罪”,有借此捞一把的,甚至于有借此成为家庭致富的手段…… 民风既已如此,我一介草民,可有奈何?但我不得不问: 负担已足以猛过“三两五钱”农村随礼的恶俗,是否也应当到了必要治理的时候? 呵呵,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