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仍在值班,寂静无人时想起少时勤读前人书文,其中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采用文种范蠡之计,7计之三;已灭吴,然则后人说语“狡兔死,良弓藏”,范蠡富贵没就却泛船湖上,而韩信结果更惨,后人多说刘邦此人“可以共患难,不可同富贵”,现在结合现实想来,或多有斟酌的地方。 韩信,一代名将,常胜将军,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被杀,的确有点残酷,由此也开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拉完磨杀驴的恶劣先河。但是,平心而论,韩信之死是咎由自取,怪不得别人。 如果现在来为韩信会诊的话,他应该死于自己的二个致命病根。 病根之一:欲壑难填。韩信以一小吏而拜大将,打了几个大胜仗,已经名满天下,贵不可言,他就忘了自己吃了上顿没下顿、卑躬屈膝钻人家裤裆的过去了。打下齐国之后,他派人给刘邦送信,要求让他代理齐王。刘邦正被项羽围困于荥阳,盼着韩信的救兵来解围,见信大骂韩信。张良、陈平怕生变故,劝刘邦答应。刘邦被提醒了,如果不答应,韩信一叛变他就全玩儿完了。于是立即改口,对韩信的使者说:还代理什么?要当就当真的吧!垓下之战后,因为韩信窝藏项羽部将钟离昧,又把他降为淮阴侯。韩信后来的谋反,就是因为权力越来越小,地位越来越低。如果韩信没有那么贪心,像张良、萧何那样,埋头干好工作,职务的事听从组织安排,大概就不会招来杀身之祸了。 病根之二:狂妄自大、自倚功高,出言不逊,目无尊长,无任何敬畏之心,不谦虚谨慎,不低调做人诚实做事,岂不明白“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 韩信贫贱时本来很谦虚的,能厚着脸皮到别人家蹭饭吃,让他钻裤裆他就乖乖的钻过去,富贵以后就长脾气了。降为淮阴侯以后,他不愿意上朝公开露面,觉得没面子。周勃、灌婴、樊哙这些刘邦手下的功臣名将,都封了侯,韩信耻于和他们平起平坐,对部下说:想不到我这辈子竟要与他们为伍!还有更为匪夷所思的,有一次与刘邦闲谈带兵打仗,刘邦问他:你看我能指挥多少兵呢?韩信说:陛下顶多也就能指挥十万兵吧。刘邦问:那你呢?韩信答:我嘛,多多益善!听听,这个韩信狂悖到什么程度! 更观林彪,在庙堂之中安插亲信,庐山会上公然和“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五千年出一个的伟人毛公阴奉阳违、分庭抗礼!想想毛公何人,江山刚稳,岂容屑小横行无忌? 韩信和林总一样,本善将兵,这一点不容置疑。也正因为韩信善将兵,所以刘邦才派他带领大兵团东去,一路披荆斩棘直到齐国,直到最后四面楚歌大败西楚霸王。但是不是韩信这种人才就是“此人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可唾手得”了?我看不是,军事斗争,归根结底,不过是一种治军才能的竞争,这其中由管理才能、领导才能等多种因素构成,他韩信可以悟到,难道别人就都是傻子,想破了脑袋也想不明白治军理事是怎么回事吗? 确切地说是必然有这样的人,一样能披坚执锐,所向披靡。与韩信同为反秦志士的彭越不就一样在楚国后方进行着不屈的斗争嘛,而且一直持续到对楚霸王的斗争取得最后的胜利,没有几手他彭越还不早就被闻名天下、雄冠三军的西楚霸王砍了脑袋?所以说,韩信与其他人在战争能力上的区别只是量的区别,而不是质的区别! 最后,举个有名的例子,就知道所谓的军事天才造反是如何的没有前途的:我们伟大的副领袖林彪同志不就是军事天才吗?林彪他当年还不比老韩猖狂? 那么大的功劳,那么难得的人才,如果不是贪心不足,如果不是牛气冲天,那就是万世景仰膜拜的周公、召公、姜太公,功臣凌云阁上必有存身之处,只可惜最终却做了一个跳梁小丑! 尽管如周公后来为林失事痛哭失声、老毛为林出走彻夜难眠,可是,毕竟“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又有俗语“打江山易,守江山难”。 听听太史公是怎么说的:“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我无意为刘邦去罪,亦不欲为林总洗冤,但纵观古往今来,就如韩林二位,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穷思苦想中,突又想到,历史长河滚滚红尘中,谁不是沧海一粟?

|